11月28日,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所馬余剛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余剛, 男,1968年3月出生,199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所(現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并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兼中國核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主編,《核技術》主編,《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C》、《現代物理知識》、《Nuclear Physics News》等編委、 RHIC-STAR國際合作組理事,上海核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從事重離子核物理實驗與唯象研究。領導RHIC-STAR中國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飛行時間譜儀,極大提升了STAR探測器的粒子鑒別能力;與合作者發現了首個反物質超核-反超氚核,發現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反氦4,首次實現了對反物質相互作用的測量,以上成果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測量了氬核的量熱曲線并系統給出了氬核液氣臨界現象的實驗證據;測量獲得了22Mg的高激發態雙質子發射的實驗證據,提出了利用輸運模型研究核反應總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輕核α團簇結構的新探針等。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重點項目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次),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人教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