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近日揭曉,經所內初評,國科大專家評審,楊金榮、張祎男同學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馬龍同學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
另經所內遴選及評議,杜培培、彭天歡、張明星、張祎男同學被評為2016-2017學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優秀畢業生,蔣芳玲、李威、馬龍、宋明豪、楊超、楊一鳴同學被評為2017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王飛、楊金榮、趙炳晨、趙劍鋒同學獲得2016-2017學年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標兵”榮譽稱號,另外還有8名同學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優秀學生干部,65名同學獲得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稱號!
楊金榮同學主要成果為:利用含時密度泛函理論,細致地闡述了水環境下水分子如何通過影響硅量子點的電子結構,進而導致了其發光特性的變化和光誘導老化現象的內在機理;運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傳統反應動力學理論相結合,首次闡述了酸性水溶液環境中石墨烯的氧化機制—氧化石墨烯表面氧化位點的高度相關特性,建立了全新的氧化石墨烯結構模型。
張祎男同學主要成果為:通過DNA折紙表面的復雜信息向納米粒子上的傳遞,制備出攜帶復雜信息的金屬納米粒子,解決了納米粒子表面各向異性修飾等關鍵問題,并基于此構建出不依賴于DNA折紙模板的復雜金屬納米結構;在DNA折紙組裝過程中預先置入圖案信息,極大簡化了在折紙模板上構建納米圖案的流程,并以此開發出一套集成了隱寫術、加密術、密碼與身份驗證于一體的DNA信息加密技術,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DNA折紙為模板,通過金屬化的方法合成了形狀可控、高度不對稱的金屬納米粒子。
馬龍同學主要成果為:參與RHIC-STAR重味徑跡探測器重大升級改造工作,作為主要貢獻人參與和完成了重味徑跡探測器離線刻度軟件的開發和測試。其研究工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Phys. Rev. Lett.上。 同時首次在RHIC能區實驗上了測量了含重夸克的D介子與帶電強子的方位角關聯,定量地比較了重夸克和輕夸克噴注觸發關聯函數的差異, 系統性地研究了重味粲夸克的產生和強子化機制。
全所研究生將以這些優秀學生為榜樣,積極進取,再創佳績!(研究生部 供稿)